上周四,我去了公司附近别墅区里的金大元游泳馆。游泳不方便带手机进去,所以没有拍照,倒也让我更专注地享受了一段安静的运动时光。场馆人不多,水质非常清澈,体验相当不错。停车也很方便,从地库可以直接进入泳池区域。听说这里原本只对别墅区业主开放,疫情之后开始对外经营——估计是业主来得少,索性开放了,倒也成了我们周边上班族的一个福利。

我掌握的蛙泳姿势比较特别,是“抬头蛙”——一种头部始终露出水面的泳姿。说起来,这个技能还是在梦里学会的。小时候去了不下百次游泳馆,始终没学会游泳,直到有一次做梦,梦到自己用抬头的方式游起了蛙泳,醒来居然还留着那种身体记忆。隔天我特意去试了试,竟然真的游起来了!这种泳姿虽然让我不再怕水,但长距离游泳效率很低,体力和颈椎的负担也都比较大。于是最近下定决心,要把标准的蛙泳学会,也认真做了一番功课,整理出一套从“抬头蛙”过渡到“标准蛙”的教程。

从抬头蛙到标准蛙泳

抬头蛙泳,也常被叫做“生存蛙”或“侦查蛙”,最大的优点在于实用性:头部一直保持在水面上,方便观察四周、换气自由,也适合水上交流或救援,在很多开放水域或应急场景中非常有用。但因为身体阻力大、动作效率低,并不适合长距离游泳或日常锻炼,对颈椎和腰部的压力也更明显。

如果你已经能轻松游抬头蛙,说明你对蛙泳的蹬腿和划手已有基本感知,转换到标准蛙泳会更容易——重点只在于调整呼吸与身体的配合方式:从“一直抬着头”转变为“顺势抬头换气”。

第一步:陆上模仿练习(建立换气节奏)

站立姿势:身体站立,弯腰前倾,模拟水中俯卧的流线型姿势。

练习节奏:口中默念“划手-抬头-吸气-伸手-低头-呼气”的节奏。

手臂前伸时,低头,用嘴匀速、有力地向水中“哈气”(发出“哈”的声音),想象把气吐进水里。

手臂向外划水时,顺势抬头,当嘴露出水面时,迅速用嘴吸一大口气。

手臂向前伸直的同时,头随之埋入水中,开始下一个呼气循环。

目标:将这个节奏变成肌肉记忆,确保“呼气”是在水中完成的,而不是在抬头时才呼气。

第二步:水中扶池边/扶板练习(专注呼吸)

扶池边练习:双手轻扶池边,脸埋入水中,身体漂浮打平。

水中用嘴匀速呼气 -> 头部侧转或抬头 -> 嘴出水面吸气 -> 埋头继续呼气。这个练习专注于呼吸本身,不涉及动作。

扶板练习:双手扶住浮板,仅用腿部蹬夹前进。

蹬腿后,身体滑行时在水中呼气。

感觉气快呼完时,划手顺势抬头吸气(此时腿是收好的),然后迅速低头,手臂前伸,再蹬腿,进入滑行呼气阶段。

关键点:抬头吸气是靠划手产生的 lift(升力)自然完成的,而不是僵硬地用力抬头。

第三步:完整配合练习(慢节奏分解)

口诀牢记:“划手腿不动,收手再收腿,先伸胳膊后蹬腿,并拢伸直漂一会儿”。

重点攻克:

必须在水中呼气:这是你从抬头蛙转变的最大习惯突破。强迫自己在头入水的那一刻就开始呼气,直到下次抬头前几乎呼尽。

低头要彻底:吸气完成后,头要随着手臂前伸而积极埋入水中, forehead(前额)要低于水面,使身体恢复水平的流线型,这是减小阻力、省力前进的关键。

利用滑行:在“伸手蹬腿”后,会有一个短暂的滑行阶段,这是休息和呼气的时刻。

羽毛球运动

上周日,我跟老婆一起参加了线上运动群组织的羽毛球活动,地点就在静安区的VJump运动街区——没错,就是那家因为摆放着巨型EVA初号机模型而爆红的网红运动馆。

微信图片_20250908112118_23

好久没有这样畅快地挥拍跑动了。一场球打下来,汗流浃背,整个人都通透了许多。不过晚上回到家,果然还是迎来了“运动后遗症”:大腿和手臂有些酸胀,尤其是肩膀,举起手来都略带沉重感。这些都是长时间缺乏锻炼后突然激烈运动的正常反应,说明肌肉正在悄悄修复和成长。

如果你也像我一样,偶尔“暴汗”一次之后容易肌肉酸痛,不妨试试这几个小方法:运动结束后不要马上停下来,适当做一些拉伸动作,重点放松肩部、大腿和手臂,能非常有效地缓解第二天的僵硬与不适。另外,及时补充水分和蛋白质也很重要。

微信图片_20250908112118_22

最后附上一张大合影~感谢队友们带飞,下次继续约球!

微信图片_20250908112118_24

以上,上周运动总结。